想领袖品革从命者货币奇才到行衍生业思加密
谁能想到,华尔街精英圈里那个总是穿着粉色polo衫的"叛逆小子",后来会成为改写加密金融史的关键人物?Arthur Hayes的故事就像他公寓里那排排毛绒玩具一样充满反差萌——这位加密货币亿万富翁不仅收藏了上百个毛绒玩具,还坚持给每个玩具取名字,甚至带着它们参加重要庆祝活动。在他迈阿密的公寓里(就是那个他服了六个月居家监禁的地方),你会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玩偶:从黄绿相间的海星到造型诡异的拟人化白菜,简直是成年人版的童年梦境。
华尔街怪才的逆袭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刚从沃顿毕业的Hayes做了个聪明的决定——避开纽约的金融风暴中心,直接跑去香港。我记得当时华尔街那些西装革履的老家伙们还在讨论"系统性风险"这种抽象概念时,这小子已经在香港的投行里玩转各种奇异金融工具了。说实话,他那个"外卖差价"的生意至今都让我忍俊不禁——靠帮同事点外卖赚取差价,每周能赚几百美元,简直就是商学院版的校园创业。
在德意志银行和花旗的那些年,Hayes找到了自己的天赋领域——delta-one交易和ETF套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金融界的管道工"。但2013年银行裁员时,这个"管道工"意外发现了比特币这片新大陆。当时的情况真是够滑稽的——一堆懂区块链编程但连"保证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技术宅,搭起来的交易所居然能让Hayes这样的华尔街老炮看得直摇头。
永续合约的革命
2014年BitMEX的创立堪称加密金融史上的"尤里卡时刻"。Hayes和两个合伙人——数学家Ben Delo和技术专家Samuel Reed的组合,简直是加密界的复仇者联盟。他们推出的永续合约彻底颠覆了游戏规则,我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听说这个创意时的震撼:通过资金费率机制让合约永远不用到期?这简直是解决了加密货币交易者的"终极麻烦"。
想象一下2016年5月13日那个改变历史的日子:Hayes在香港,Delo在办公室,Reed居然在克罗地亚度蜜月!三个人天各一方却共同推出了XBTUSD永续合约。这个产品后来被全行业疯狂抄袭,但我敢打赌没几个人真正理解它背后的金融工程智慧。
从巅峰到低谷
BitMEX的崛起快得令人眩晕——2018年每天交易量超过10亿美元,香港长江中心45层的豪华办公室...直到2019年那个夏天,当"末日博士"鲁比尼开始炮轰BitMEX时,我就知道麻烦要来了。2020年的监管风暴来得比预想的更猛烈:CFTC诉讼、DOJ指控、Reed在麻省被捕...Hayes被迫辞去CEO职务,开始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写作生涯"。
说来讽刺,正是这段低谷期让Hayes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他的《加密交易者文摘》很快成为行业必读,特别是那些关于美联储政策与比特币关系的分析,简直比大多数经济学期刊都要透彻。他提出的"NakaDollar"概念更是展示了他将复杂金融概念平民化的天赋。
东山再起的投资哲学
2025年获得总统特赦后,Hayes带着Maelstrom基金卷土重来。这个转型太有他的风格了——从交易所创始人变成投资人,但始终保持着那种特立独行的气质。看看他最近的投资组合就知道:大量押注以太坊和DeFi代币,却又不时在社交媒体上自嘲"我再也不做短线了",这种坦诚在金融圈实属罕见。
他对Ethena(ENA)项目的重注尤其耐人寻味——这不就是当年永续合约思想的延续吗?用衍生品构建无需银行的美元敞口,Hayes似乎总是在玩这种"金融乐高"游戏。他最新的宏观预测——比特币可能涨到25万甚至100万美元——听起来很疯狂,但考虑到他过去的战绩,谁敢说这不会成真呢?
留给行业的思考
Hayes的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展现了加密行业的悖论:创新总是游走在监管边缘,但真正持久的成功最终还是要学会与规则共舞。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们不需要请求许可来构建这个平台..."但代价是昂贵的法律教训。
如今44岁的Hayes,身上既有华尔街老兵的沉稳,又保留着当年那个穿粉色polo衫的叛逆精神。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BitMEX,成为加密经济最深刻的思想者之一。在这个充斥着浮躁和短视的行业里,Hayes的持续进化证明了一点:真正的金融创新,永远需要技术天才与金融智慧的双重加持。
(责任编辑:深度)
-
最近币安那几百个ETH的地址归集操作可谓是把圈内人都看傻了,有人说是准备跑路,有人猜测是应对巨额罚单。但作为一个在加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交易所运营的精妙博弈。交易所的"零钱罐"难题想象一下,你家有个存钱罐,但每天收进来的都是各种零散的硬币。要管理这些零钱,你会怎么做?交易所面临的就是类似的困境。每个用户充值都会产生一个"小钱包",这些分散的资金就像撒了一... ...[详细]
-
这两天盯着以太坊的K线图,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周线级别居然出现了"三花聚顶"的形态。作为一名经历过2018年寒冬的老韭菜,我对这个形态真是既熟悉又警惕。技术形态暗示下跌风险所谓"三花聚顶",简单说就是当价格在顶部区域连续出现三个相似的波峰时形成的技术形态。记得2018年1月那次,以太坊在1400美元附近也出现了类似结构,之后迎来了一波惨烈的下跌。眼下这个形态的出现,确实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不... ...[详细]
-
说实话,看到V神突然重提Plasma这个老技术,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情况?这不是几年前就被打入冷宫的扩容方案吗?"作为一个从DeFi Summer就开始跟踪以太坊发展的老韭菜,我对Plasma的记忆都快模糊了。Plasma的"前世今生"记得2017年那会儿,Plasma可是以太坊扩容的希望之星。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在主网上搭了个"小棚子",把大部分计算工作都挪到外面去做。跟我们现在熟悉的侧链不一样... ...[详细]
-
这些年,我看着加密圈像个叛逆期的少年,总是追逐着新潮的概念。从DeFi到NFT,再到如今的AI+区块链,每次热潮都让人既兴奋又警惕。最近AI在DAO领域的应用讨论尤为热烈,这让我想起了三年前那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完全去中心化组织"神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说实在的,现在的DAO就是个美丽的谎言。Framework Ventures的Vance Spencer说得一针见血:"它们根本不是什么自治组织,背... ...[详细]
-
最近在加密圈里,空投简直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一个在加密货币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和心得。说实话,现在这个市场环境,空投确实是最具性价比的财富密码之一。一级项目:不容错过的头部机会首先说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项目。Starknet最近可谓是风光无限,整个社区都在疯狂讨论。说实话,我更喜欢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当所有人都在追LayerZero的时候,我反而更看好... ...[详细]
-
各位商业同仁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最近几年,元宇宙这个词从科幻小说里跳到了我们眼前,现在又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作为深耕经济领域多年的观察者,我不得不说,12月5日在杭州举行的这场盛会,很可能会成为商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一场思想碰撞的饕餮盛宴记得去年参加浙商年会时,元宇宙还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短短一年间,这个概念已经从"未来时"变成了"现在进行时"。今年的论... ...[详细]
-
说到稳定币,我这个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总能看到新手投资者眼中闪烁的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目光。确实,在这个比特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的时代,稳定币就像是数字资产海洋中的一艘稳健的邮轮。稳定币到底是什么?想象一下,你把100美元存进银行,然后手机app上显示你有100个数字代币,这就是稳定币的核心概念。它们就像是数字货币世界里的"美元替身",价值始终锚定1:1的美元或其他稳定资产。去年我一位华尔街... ...[详细]
-
从业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人沉迷于寻找"圣杯"式的交易系统。说实话,每次看到新手追着问"这个系统准确率多少"时,我总忍不住想泼点冷水。就像我常跟徒弟们说的:市场里从来没有百分百正确的方法,这就像指望天气预报永远准确一样不现实。关于交易系统的迷思记得去年有个客户跟我炫耀他找到了一套90%胜率的交易系统,结果三个月后账户缩水了60%。这事让我想起一个经典例子:假设你每笔盈利只有1%,但亏损却高达10%,... ...[详细]
-
网易数字文化中心凭什么打动《财富》评委?这波文化数字化操作太秀了
说实话,当我看到《财富》最新发布的中国最佳设计榜单时,内心还是有点小激动的。这份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榜单,今年从海量项目中精挑细选了50个最能打的作品,而网易数字文化中心赫然在列。要知道,《财富》这帮评委可不是好糊弄的主儿。他们评选的标准相当严苛——不是看你设计多花哨,而是要看项目是否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么说吧,就像在沙滩上淘金,得从几百个项目中找出那些... ...[详细]
-
这两天Layer2圈子里都在讨论一件事:Blast这个新玩家只用了48小时就吸金20亿美元TVL,让整个市场都坐不住了。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也惊掉了下巴——沉寂了这么久的Layer2市场,终于来了一条真正的"鲶鱼"。技术内卷下的虚假繁荣过去一年我观察Layer2市场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在闭门造车。L2beat上的60多个项目,整天不是在争论OP-Rollup和ZK-Rollup的技术路线... ...[详细]